顯示圖片
大山上的石方



喜歡登山,卻從來不執着登頂,登山非為挑戰或征服,而是為了頂上的風光,若無景可觀,又或者天氣、難度等條件所限,繞道而過,甚至掉頭下山,絕不惋惜。不過作為一個「隨緣」的登山者,希望登頂的山,還是有一些,日本立山地區海拔2,999米的劍岳,是其一。

室堂是日本立山信仰的重地,登山參拜的人絡繹不絕,但劍岳卻是信徒心目中的「死之山」,八大地獄中的針山地獄,不可登頂。地勢險峻,有攀登難度,也有壯麗風光,加上地獄傳說,應該很吸引,不過挑起自己興趣的,卻是一部十年前的日本電影,木村大作的《劒岳‧点燑記》:百多年前,日本測量員在水聲轟隆的「稱名瀑布」前涉溪而過,沿「八郎坂」登上「彌陀之原」,環視室堂四面壯麗山岳,攀上陡峭的雪溪……一切都讓自己想起早年立山地區登山的情景,雖然當時瀑布水勢浩大無法接近,八郎坂步道也因塌坡而封閉,我只是停留在室堂而沒有登上群山,那壯麗風光,卻是真實回憶,然而自己興趣更大的,是山頂那些刻上「三肉點」字樣的奇怪石方。早年在台灣登山已經見過類似的石方,只是當時沒有再深入了解。所謂「三肉點」,其實是日本漢字「三角點」,篆書字體看起來的確很像「肉」字。這些石方,就是百多年前日本測量員在各大山頂上放下的三角測量點標石。明治維新後,日本學習德國的測量技術,在地面設置方形標石作為永久標誌。明治39年(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日本陸軍為國防需要,急於完成全國測量地圖,電影描述的,正是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測量員柴崎芳太郎奉命填補日本地圖上最後空白,如何克服重重困難,登上屹立於立山連峯的劍岳,為了立威,軍部高層下令必須搶先於民間山岳會登頂,可惜未能如願,因為測量隊在頂上發現平安時代修行者遺下的錫杖——前人早在一千年前已經登上了劍岳絕頂。

現實中的柴崎在1907年7月28日成功登頂完成測量,現時所見的「三等三角點」標石,卻是2004年才設置的。兩訪劍岳,因為天氣關係,今年9月才初次登頂,粗略量度標石,15厘米見方,高19厘米,仍然依照明治29年(1896年)確立的制式。日本的三角點形狀統一,80厘米高的柱石,立於40厘米邊長見方的盤石之上,只有頂部20厘米外露,其餘埋於地下,而三角點又以設置的距離分等:相距25公里以上(展望最好)的是一等,二等相距8至10公里,三等是3至4公里,四等(也稱圖根點)則是1至2公里。體積方面,一等最大,18厘米見方,二及三等為15厘米,四等最小,只有12厘米。

台灣大山上那些尺寸相若的標石,正是日據時代的遺蹟:1900年總督府設立「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三年內完成基本土地測量,埋設下1,028顆三等三角點標石,之後又由陸軍陸地測量部進行數次更詳細的測量,再增一至三等三角點標石1,176顆。曾在二戰被日軍佔領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香港,原來也有疑似日佔年代的三角點遺蹟。2009年,香港歷史研究社幹事周家俊和梁志強在落馬洲邊界考察古物時,發現一塊刻上「三等三角點」字樣、地政總署卻沒有記錄(香港只有一及二等三角點)、制式亦有異的標石(詳情參考當年《爐峰史研》七月號)。近日到訪量度尺寸,14厘米見方、露頭高約17厘米的標石,已見崩缺,跟日、台兩地標石尺寸相差不大,字體雖有異(香港的為隸書),排位卻一致,連刻字面向南這一點也很脗合,極有可能是當時日軍測量部令本地石匠打造。標石是境內至今發現唯一疑似日式三角點遺蹟,祖輩多對當年日軍暴行恨之入骨,但作為歷史見證,教育後人避免重蹈戰爭覆轍,標石值得好好保留。

當年日本陸軍將領因失去首登劍岳的榮耀暴跳如雷,卻對完成全國測量地圖壯舉態度冷漠,柴崎等一眾測量隊員卻處之泰然,因為測量員登山的目的,是為了製作地圖,「製作地圖,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生活在那裏的人的需要。」在那軍國主義日益壯大的年代,不會得到太多共鳴。不過,這正正是他們可敬之處,也是我期望一登劍岳的原因。


劍岳之巔


海拔2,999米的劍岳,日本國土最後一座被放置三角點(三等)的山頭


玉山主峯
(3,952米,一等)


南湖大山主峯
(3,742米,一等)


香港暫時唯一一顆被發現的類似三角點標石。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

source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special/daily/article/20180914/20498783
+++++++++++++++++++++++++++++++++++++++++++++++++++++++++++++++++
Good0Bad12018/09/14, 12:05:47 中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回覆旅遊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