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圖片
劉晉| 食家講場 風波中的三文魚
袁國勇在一篇訪問中直言說三文魚含百萬大腸桿菌,生食三文魚如同吃糞,有人質疑這說法未免過於武斷。三文魚的安全性一直備受爭議,尤其是養殖品種,香港市場上的三文魚大多是養殖生產得來。三文魚屬入口品種,香港人對三文魚認識不多,故一般人對養殖三文魚引起的健康及環境問題不大清楚。

近年大家都在談漁業衰竭的問題,養殖漁業彷彿成為解決問題的靈方妙藥,近年全球各地都發展水產養殖。然而水產養殖不但沒有減少海洋的壓力,還給自然環境造成災難。

三文魚是肉食性迴游魚,故此養殖三文魚需要大量小魚作飼料,要養殖一噸重三文魚需要3至5噸小魚,此舉加速漁業資源衰竭。2008年,全球漁獲中有23%是用作飼料的遠洋小魚。當野生小魚數量減少,飼料成本上升,業界開始使用較便宜的代替品:牲畜的肉或骨粉,甚至排泄物,中國、越南、孟加拉和印度早已開始用摻有牲畜排泄物的飼料。同時亦有科學家研究如何提高飼料中的植物成分來減低海產污染的機會。

傳染病源頭

大部分三文魚養殖場都是由海上的箱網組成,一個海上箱網能夠容納近五萬條魚。如此高密度的養殖所引起的問題是寄生蟲和傳染病:養殖場一直是海蝨的滋生溫床,這種看起來像小蝌蚪一般的寄生蟲會纏住三文魚,吸食其肉和皮。野生的三文魚只要遷進淡水區就能擺脫海蝨,成年魚身上的黏液也能抵禦海蝨。養殖三文魚的公司靠強效化學劑來驅趕海蝨,但成效有限。養殖場的箱網通常固定於野生三文魚游經的河口和海灣內,結果養殖場成為散播海蝨和其他疾病的源頭,蘇格蘭和加拿大西岸的例子都證明養殖場是導致野生三文魚銳減的元兇。

跨國企業促使傳染病從歐洲帶到智利和北美,Infectious Salmon Anemia(ISA)病毒曾肆虐挪威和智利,近年經養殖場引入的幼魚傳到北美水域,加拿大科學家在當地超市買的三文魚樣本中染出ISA病毒。官方說法是ISA對人體無負面影響,但業界為了防治ISA用上大量藥物,故養殖三文魚有可能含有大量殘留抗生素。近年三文魚養殖業在西方的形象甚為負面:挪威連鎖超市要求三文魚供應商改善環保和食安措施,否則旗下超市停售養殖三文魚;美國連鎖超市Safeway拒絕售賣基因改造三文魚。

香港市面上有多種不同產地、 不同生產方式的三文魚,為了健康和環境該如何選擇?最可靠還是要經嚴謹的檢驗和資料搜集,希望食環署和消委會多做點事來釐清三文魚的疑團。

http://www1.hkej.com/features/article?q=#食家講場#&suid=2739065319
Good0Bad02017/11/12, 10:09:06 晚上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回覆飲食臺